应用型本科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探讨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110发布时间:2009-06-02

  信息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型学科,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该专业的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根据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1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在本科教育结束后,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它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当前,人们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应用型”就可以削弱理论教育培养的成分,只重视应用技术的学习、操作。实际上,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是建立在基础理论夯实、宽口径的学科知识背景上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人才,培养的是岗位应用型人才,与操作应用型以及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有根本区别的。在这里,应用能力与学术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应用能力是学术能力的实践基础,可以使其“知其然”,学术能力是应用能力展现的基础,可以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再如有人盲目追求技术为先,坚持“以技术为本”,却忽视了学习主体“人”的因素。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基于以下“三个符合度”,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符合度;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因此任何培养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突破传统的“标准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差异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鼓励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成才之路,成为既有统一要求,又各具特色,使每个学生人人成才。
  2  信息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侧重于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专门人才,对如何适应非基础研究和教学部门,特别是工矿企业的需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但是目前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
  2.1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大多是为培养理论性人才而制定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形势,以及高等教育产生的新的服务面向。高等教育既需要从保障国家长远利益的需要出发而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也需要从思想上、心理上、知识能力结构上加强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与认知,使多数毕业生到经济、生产、技术等实际应用部门后,既有较快的适应性,又有长远的发展潜力。为此在90年代,原国家教委《关于高等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教学基本要求和修订教学计划的意见》将高等理科本科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从业务上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种,前者少而精,后者则是大量的。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基本规格,更强调了对相关的生产技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应用方法和技能的初步训练,对较强的运算、测试、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和分析解决一般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
  2.2 信息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主要源于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强烈的需求。它已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归宿。当今世界知名IT企业已经摒弃过去那种作坊式的软件生产模式,取而代之是完全按照多层次、专业化组建的大规模“工厂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只有依靠不同的专业人才分工配合,才能生产出最出色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就信息技术三个基本学科形态(理论、抽象和设计)而论,信息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理论够用和适用、有一定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备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2.1 知识要求
  信息管理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和定量分析技术基础之上的交叉学科,是一个其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均在日新月异地变动发展的新兴专业。社会信息管理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人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管理信息系统搜集、处理、存储、和传播组织机构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支持各类组织机构的决策、协调、控制、分析和可视化,使组织机构更有效率和竞争力。
  为此,本专业学生要学习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和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应用、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英语实际应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分析和解决各类组织机构的实际研究、工程、经济、管理问题。
  2.2.2 能力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要求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整体把握进行系统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抽象,通过实验建立相关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或原型模型等,以准确地描述具体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特别是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准确地设计和开发。具体来说要具备下面几种能力:
  具有理解和把握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及编程实现能力。
  掌握信息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较高的外语水平。
  2.2.3 素质要求
  根据调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可归纳为以下10项:诚实和正直、口头和书面的交流能力、协同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工作的动力和主动性、职业道德、分析能力、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计算机技能、自信。诚实和正直高居素质要求的第一位,充分说明社会对于毕业生良好的精神品质的重视。质朴、吃苦耐劳和努力拼搏是公认的优秀品质。当然,素质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除了包含精神品质以外,素质还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高素质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可促使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增强。
  3  信息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3.1 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
  信息管理技术学科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应用面广,学科交叉程度高,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更新快,专业面要宽。但是在有限的4年本科学习时间内,也不能设置过宽的口径,对于核心课程还是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和需要强化,特别要注意软件设计能力的训练。根据理论够用和适用、有一定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学科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用人单位的社会要求,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突出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兼顾学科性和完整性,强调设计的重要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会和验证理论知识。压缩专业选修课课时,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介绍学科的前沿,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非常有帮助,专业选修课应该尽量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3.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本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项目开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
  基础实验是信息管理学科教学实验的基本要求,用以配合课程教学,达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是综合本课程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进行的实验设计,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课程设计可以包括下面的一项或者多项内容:
  项目说明:问题定义、使用环境、开发方法、设计思路等。
  系统调查:新系统目标、系统状况、系统逻辑模型、系统目标、关键算法、开发计划等。
  系统分析: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定义新系统逻辑模型。
  系统设计:I/O设计、界面、数据库设计、网络环境、提出最佳方案、结构设计、功能设计。
  程序设计:选择语言、编程、调试、设计测试数据。
  系统测试:测试方法、测试用例、测试结果等。
  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一般教师只提出设计任务,规定实验环境和条件,由学生进行技术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的主要部分,学生自己拟定实验任务、自行设计、自行完成实验。
  项目开发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指导教师给定比较大型的开发项目的要求,由多位学生合作完成,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时间长、具有挑战性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特点。项目开发以产品原型为最终成果。
毕业实习对学生能力培养很重要,可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流行技术、工具的差距,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
  毕业设计可以综合反映学生4年本科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毕业设计掌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基本方法,毕业设计应该要求学生完成比较大规模的完整的软件产品设计,掌握软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一套基本技术流程和软件文档的写作规范。
  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信息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中实验又是核心的环节。实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书写和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的培养。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要求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安排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利用暑假时间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项目研究,通过系统的实践环节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
  3.3 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
  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学不可能没有科研的支撑,科研也不可能脱离生产实际,三者密切结合不可分离。要实现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更应该强调教学、科研、生产的三位一体。这就要鼓励教师到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形成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将科研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并且将科研项目进行必要的分解,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与项目开发,为完成毕业设计提供条件,将生产、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为项目开发、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实际。
  要实现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就需要(1)进行制度的创新。在高年级实现导师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导师是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施者,在带学生的过程中起到示范、引导和督促作用,能够达到教与学互动的效果,最终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2)加强实习基地和模拟实习环境建设。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知名IT企业已经摒弃过去那种作坊式的软件生产模式,取而代之是完全按照多层次、专业化组建的大规模“工厂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只有依靠不同的专业人才分工配合,才能生产出最出色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应该及时研究模拟实习环境——“软件工厂模型”的问题,对现有的实验室进行改造,在局域网内模拟“流水线式”软件开发模型,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软件工厂”中来,将教师和学生吸引到“软件工厂”中来共同研发。(3)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现场实习基地进行合作办学,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培养计划,做到急现场所需,急社会所需,使学生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3.4 改变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当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后,教学评价也应该做相应的改变,不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就是一句空话。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在课程成绩中,加大实验考核的比重,加大项目开发、科技活动在课外学分中比重,注重导师对学生的考评。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在符合基本教学规范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校各项工作都要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培养人才为终极目标,全力支持教学改革。

 

版权所有(C) 百富策略白菜网 - 百富策略网论坛bfball鲁ICP备14028954号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25号